最近气温攀升,蚊子也进入活跃期,而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这两种由伊蚊传播的疾病,正悄悄成为健康隐患。它们症状相似却暗藏风险,做好预防才是关键,这份“全方位防蚊护健康”攻略快码住!
1.先分清:两种病的“危险信号”
感染后都可能出现发热、肌肉酸痛,但细节有差异,早识别能少遭罪:
基孔肯雅热:典型表现为“突发高热”(可达39-40℃),伴随剧烈关节痛(常累及手、腕、膝等部位,痛感可能持续数周),部分人会出现皮疹、头痛或淋巴结肿大。
登革热:除了高热和肌肉痛,可能出现“三红征”(面部、颈部、胸部发红),严重时会发展为登革出血热,出现牙龈出血、皮肤瘀斑、呕吐等症状,需立即就医。
2.抓核心:伊蚊是唯一“传播凶手”
这两种病都靠白纹伊蚊(俗称“花蚊子”) 传播,它喜欢在白天活动(尤其上午8-10点、下午4-6点),爱叮咬深色衣服、出汗多的人,且繁殖能力极强——只要有少量积水(如花盆托盘、矿泉水瓶、下水道缝隙),就能滋生幼虫。
3.全方位:从防蚊到“清孳生地”
预防的核心是“断源头+防叮咬”,这些细节别忽视!!!
1.彻底清理积水:每周检查宿舍及周边环境,倒掉花盆托盘、水桶、废旧轮胎里的积水;鱼缸、水生植物容器可放杀虫缓释剂,下水道、地漏定期用清水冲洗或加盖。
2. 做好个人防护:白天外出(尤其是公园、绿化带、郊区等蚊虫密集区)穿长袖衣裤,选择浅色、透气材质;暴露部位涂抹含避蚊胺(DEET)、派卡瑞丁的驱蚊液,每隔2-3小时补涂一次;回寝后及时洗澡,减少汗液残留的“吸引力”。
3. 给宿舍“装防护”:傍晚关闭室内灯光,避免吸引室外蚊子;可使用蚊帐(优先选择加密款,防止花蚊子钻入)。
4. 关注特殊场景:旅行前查目的地疫情(如东南亚、南美及我国南方部分地区为高发区),提前备好驱蚊用品。
如果出现发热、关节痛等疑似症状,尤其是近期去过高发区或被花蚊子频繁叮咬过,一定要:及时就医,告知医生旅居史和叮咬情况,避免误诊;在宿舍休息时做好隔离,避免被蚊子再次叮咬;不要自行服用退烧药,遵医嘱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