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体概况
“畜牧学”是华南农业大学办学历史最悠久、具有显著优势和鲜明特色的重点学科之一,也是广东省一级重点学科。本学科于1981 年获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1998 年获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3 年设立博士后流动站、2005 年获畜牧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畜牧学一级学科下设4个二级学科,分别为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智慧养殖、特种经济动物饲养。
现有在校研究生834人,其中博士生120人,硕士生714人。2023年学院共招收44名博士研究生,学术型硕士研究生87人,专业型硕士研究生150名。2023年共授予学术型博士学位27人,学术型硕士学位71人。
现有博士生导师33人,学术型硕导69人,专业型硕导9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导师占比93%以上,具有正高级职称的导师占比43%以上,35岁以下(含35岁)的导师占比16.5%。
二、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依托研究生党支部和导师团队积极开展思政教育,拓展工作途径。在研究生教育中,不断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有机结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引导研究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配备研究生专职辅导员和班主任,将党建工作与研究生学术文化建设相结合。通过提高研究生党建工作水平,来加强研究生学术文化建设,在各类学术交流活动中融入党建元素,培养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创新精神。
3、广泛开展研究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培养研究生的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能力,让研究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思想政治觉悟。
三、研究生培养相关制度及执行情况
1、继续建立学院督导和专人常态化监控制度,强化学院领导和教师同行听课制度,严把课程质量关。2023年共开出研究生课程57门,其中博士课程11门,学硕课程35门,专硕课程11门。
2、以2021修订的文件《动物科学学院研究生导师岗位聘任实施细则(2021年修订)》指导本年度的研究生导师聘任工作。2023年博士生导师续聘22人, 新聘5人;学术型硕士生导师续聘40人,新聘5人;专业学位型硕士生导师续聘30人,新聘13人。
3、高度重视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组织研究生导师集体培训,进一步改善导学关系,为研究生的培养提供明确的方向和路径,确保研究生在课程学习、科研能力培养、学术交流等方面得到系统的规划和指导,以适应不同学科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培养需求,提高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四、研究生教育改革情况
1、优化课程结构,继续实行学术型和专业型研究生的分类培养。积极开展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严把课程质量关,推进教学内容前沿化和国际化,举办“动科大讲坛”,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为研究生授课,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
2、加强教研融合,提高实验类课程教学质量;积极建设研究生实验教学基地并不断完善实验条件,为研究生开展科研打下良好的基础。2023年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发表研究性论文189篇,授权专利76项,获软件著作权6项。
3、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温氏集团合作创建了第五届农业硕士“温氏”兴农创新班,包含2023级畜牧专业硕士共15人。
4、营造浓厚学术氛围,加强学术交流。积极参加“第九届全国饲料营养学术研讨会”和“第22次全国动物遗传育种学术讨论会”等重要学术会议;举办第三届全国优秀大学生线上夏令营;举办2023年研究生论坛暨学术十佳评选活动,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口头讲述和总结能力以及科研壁报制作能力显著提升。
5、加强产教融合,提高实践类课程教学质量,积极推进研究生尤其是专业学位硕士生。2023年继续成立“博士团”等社会服务队,深入扶贫支农一线,助力乡村振兴。
五、教育质量评估与分析
1、研究生生源结构和质量较往年有了一定提升但仍存在提升的空间,对本校优质生源的吸引有待提高。
2、生源规模扩大可能导致生均教育资源减少,影响教育质量。此外,教育模式缺乏特色,研究生可能处于被动学习状态。
3、导师的教学投入不够,论文发表版面费用高,研究生经费不足等问题可能会影响研究生教育质量。
六、改进措施
1、继续举办第四届大学生夏令营活动,加大宣传力度,从中遴选优质生源。随着现在手机端和公众号等新媒体的流行,后续通过多种渠道加强招生政策和流程的宣传,例如由研究生院再统一采用公众号的方式(类似于招生宣传)进行推送,可能更有利于考生对招生政策和流程充分了解,提高考生的知晓率和积极性。
2、加强研究生科研和实践基地建设,与更多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大型企业合作,为研究生培养提供更好的科研和实践基地。进一步优化生源规模与配套资源的平衡,确保导师数量与质量、研究课题与经费等配套资源的同步提升,保证生均资源的充足,使研究生能够得到更符合其层次的教育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