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助力广东“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共青团广东省委动员全省100余所高校,从岭南特色农业、海洋经济产业、特色制造业、文化创意、休闲旅游等方面挖掘大学生可为能为的关键领域、关键环节,形成首批100个大学生团队助力高质量发展的优秀示范种子项目。
近日,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草食动物研究团队孙宝丽教授等指导的“‘秸’尽所能”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来到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前瞻村前瞻镇源态源态种养专业合作社,围绕惠来黑山羊特色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现实需求,将科研成果带往基层养殖地区,以饲料技术为切入口,带动当地肉羊企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高校+养殖合作社+农户”,搭建地方发展新平台
据了解,2021年,华南农业大学整合校内学科、人才和科技成果等农科教优势资源,以“惠来肉羊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宗旨,与广东惠来县源态种养专业合作社共建华南农业大学惠来源态黑山羊产业研究院。两年来,建立了黑山羊高效养殖技术中心、新产品研发中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3个公共服务平台,并建设黑山羊种养结合生态循环高效养殖基地、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和粤东牧草种植园4个服务基地,打造实践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模式,形成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发展格局。
今年,华南农业大学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战略部署,打通社会服务“最后一公里”,打造华农社会服务品牌,在省内外设立了首批“永根科技站”。7月15日,突击队参与了揭阳市惠来县前詹镇黑山羊“永根科技站”授牌成立仪式,通过开展集中调研,派驻在读研究同养殖户同吃同住同劳动,在生产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以期与当地合作打造“石头羊”品牌,开展肉羊产业发展相关研究,以科技赋能助力乡村振兴。
永根科技站揭牌仪式合影留念
破解饲料之谜,共创养殖未来
记者了解到,当前,肉牛、肉羊市场行情不断高涨,养殖收益不断提升,但产业进一步发展仍存在一定阻力和困难,其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就是饲草料供应困难,资源利用率不高。
突击队深入饲料基地开展实地调研,对当地牧草进行调查,得到了第一手宝贵的样品和生产情况资料。团队成员总结了当地存在的问题:一是当地饲草资源利用率低下,象草、花生秧、番薯叶等季节性产品多由养殖合作社收集后直接进行饲喂;二是养殖合作社饲草基地与养殖合作社距离较远,草料运输与存储成本高昂;三是合作社饲料管理技术欠缺,制备、使用青贮饲料过程中浪费严重。
团队成员在进行饲料资源勘查
访谈养殖合作社,挖掘肉羊饲养情况
为进一步掌握当地肉羊养殖情况,突击队成员多次与当地养殖户和负责人进行交流。“由于当地荒草地较多,农户饲养肉羊时以放牧为主,但在放牧情况下,羊群不宜管理,肉羊易丢失,且极容易感染寄生虫病等疾病。”针对养殖负责人的困惑,团队成员结合专业知识,建议进行饲养模式改革,形成圈养和放牧相结合的饲养体系。
与养殖合作社负责人进行座谈采访
与当地农户进行座谈采访
开展舍饲探索试验,研究饲料开发利用
突击队驻合作社研究生随后开展了舍饲尝试,通过定制饲料配方、优化饲养管理模式等方法不断摸索更适合养殖合作社的舍饲模式,为当地进行大规模舍饲做好准备工作。
“舍饲是指将家禽家畜放养在室内或室外的固定场所中,由人工提供饲料和水源,进行养殖的一种方式。与散养、笼养等方式相比,舍饲可以更好地控制动物的饲养环境,提供更好的饲养条件,以提高养殖效益。”研究生杨闯解释道。
开展舍饲尝试
此外,团队成员们进一步收集了养殖合作社周边的饲草样品,并送回实验室进行饲料资源研发。团队通过开发利用各种资源来生产、调配出高质量、高效益的饲料,将实现饲料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高饲料的质量和供应的稳定性,同时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益,并减小传统养殖模式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团队成员正进行饲草资源研究
据悉,“‘秸’尽所能”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秉持“一件事,一群人,一起干,一定成”的理念,5年来深耕乡村一线,与多家农牧企业、乡村合作社开展深入合作,定期派驻研究生探索适宜当地的养殖饲养模式,致力服务农村和农民,累计为企业和农户节约饲料成本达1100元/头,创造收益超五千万,开展技术宣讲培训超2000人次。项目内容曾获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二等奖、第十三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第八届互联网+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团队将继续为牛羊产业的“科技”短板问题探讨解决方案,打通农业科技与农业生产之间“最后一公里”,用自己的青春热血为乡村振兴画卷增墨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