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所信,方能行远。”为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引导青年大学生明确人生方向,坚定信仰信念,锤炼品德修为,7月上旬,由动物科学学院原学工办主任安娜老师、辅导员黄国胜老师带队,动物科学专业(温氏班)20名学生党员、共青团员在团中央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开展为期4天的“追寻红色印记 传承红色基因”党史学习教育,并在当地革命旧址开展大学生讲党课。
草鞋,不仅是许多红军战士行军打仗的必需品,更凝聚着革命年代美好的精神品质。7月3日晚,学编红军草鞋实践活动在井冈山综合楼顺利开展。王陶陶老师向同学们讲述草鞋故事,井冈山的老工匠示范编草鞋的流程,并手把手地指导同学们编草鞋。每位同学编完自己的草鞋后还试穿草鞋,进行草鞋“走秀”,展示编鞋成果。学编红军草鞋让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红军当年的生活情景,体验红军艰难的生活,感悟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学编红军草鞋
1927年,毛泽东、朱德先后率领红军走上井冈山,在“人口不满两千,产谷不满万担”的井冈山,面对敌人的封锁和会剿,红军给养严重不足,只有从附近的宁冈、永新等地走小路挑粮上山。毛泽东、朱德和战士们一起挑粮,并发生了“朱德的扁担”和“毛委员挑粮”等动人故事。
毛委员挑粮
毛泽东和挑粮上山的战士在黄洋界槲树下,休息一会。他问战士:“站在这里,能看到什么地方?”战士们回答:“能看到江西、湖南两省。”毛泽东一挥手,指向很远很远,启发大家:“应该看得更远,要看得更远,要看到全中国,全世界。我们挑粮上山,就是为了把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进行到底。”
朱德的扁担
40多岁的朱德和战士们一道挑粮上山。战士们见朱军长年纪较大,军事工作又紧张繁忙,挑粮上山太辛苦,都劝他不要参加。朱德则说,军事工作可以安排早晚时间处理,挑粮不能不去。战士们见劝说不了,便把他那根挑粮的扁担藏起来,以为这样他就挑粮不成了。哪知朱德又叫军需处处长又重做了一根扁担,并写了"朱德的扁担,不准乱拿“几个字,又照样和战士们一起桃粮上山,战士们的心灵受到震撼和激励,时任红四军军部秘书的朱良才还写了一自诗:“挑谷上坳,粮食绝对可靠。大家齐心协力,粉碎敌人‘会剿’。"这首诗,流传至今,这正是当年红军战士崇高的理想信念的历史记录。
7月4日上午,阴雨连绵、山路湿滑、小道曲折狭窄,同学们穿着雨披,挎着红军包,肩挑扁担,在刘小如老师的带领下,从黄洋界西北面的茅坪镇源头村出发,重走朱毛红军挑粮小道。
2019级动物科学专业的郭昌霖在走完挑粮小道后感慨道:“为教学方便以及学员们的安全,我们所走的挑粮小道是重新设计过的,路面经过铺装,路程也较短,所挑扁担的重量也不及红军挑粮的十分之一,但这个过程让我深深感受到了革命的不易与艰辛,体会到信仰的力量。”
、
重走朱毛红军挑粮小道
挑粮小道歇脚处
“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精打光。干稻草,软又黄,金丝被,盖身上,暖暖和和入梦乡。”井冈山广泛传唱的一首歌谣,反映了当年红军战士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中午,同学们到老乡家里自做红军餐,择菜、洗菜、杀鱼、煮菜、打扫卫生,体验红军当年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感受红军战士和老百姓的军民鱼水情。期间,同学们还和老乡们聊家长里短,做入户调研,考察革命老区的变化,感受脱贫攻坚成果,体会井冈山“旧貌变新颜”的沧桑巨变。
自做红军餐
体验式教学既考验同学们的体魄和意志,又让同学们重温革命时期艰难困苦的峥嵘岁月,切身体会党的干部身先士卒、同甘共苦的优良作风,筑牢青年大学生的信仰之基。
7月3日下午,同学们在刘小如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参观学习。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陈列着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的文物八百多件、照片两千多张,序厅里两侧墙上分别挂着毛泽东诗词《西江月·井冈山》和《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参观过程中,同学们在“朱毛挑粮”实景雕塑前静静观看,感悟革命艰辛;在毛泽东用过的油灯和砚台前,学习毛泽东怎么在只有一根灯芯的昏暗灯光下,写下《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两篇光辉著作。展馆里有一幅泛黄的粗布,上写着“C.C.P”和“牺牲个人”24字入党誓词,虽然还有几个错别字,但却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
“这是迄今为止保留下来最早的中国共产党人入党誓词,1931年,永新县北田村农民贺页朵在自家榨油坊正式宣誓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激动地将宣誓词写在一块红布上表达自己的决心,它展示了农民党员对党的热爱之心和对革命的坚定信念。”讲解员说道。
参观井冈山革命博物馆
随后,同学们来到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向革命先辈敬献花圈、在烈士墓前鞠躬默哀、在无字碑前沉思。“井冈山斗争时期,共有48000多位革命先辈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而能够找到姓名却只有15744人,还有32000多人是无名英雄。48000多名革命先烈长眠于井冈山。这里的每一株翠竹都曾遮掩过战士的身影,每一朵杜鹃花都曾被鲜血浸染,每一块岩石都镌刻着钢铁般的誓言。”刘曦老师饱含深情的给同学们讲井冈山革命英雄的感人事迹。
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敬献花圈
2021级动物科学专业(温氏班)的吴桐坦言,去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和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参观,我再一次地体会到了革命的不易、英雄烈士的伟大以及信仰的重要性。我领悟了信仰是生命的粮食,有信仰的人是幸福的。信仰是人最珍贵的追求,甚至是高于生命的,只要有了坚定的正确的信仰,任何目标我们都可以达成。
7月5日,同学们来到“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发祥地、毛泽东“引兵井冈”第一站的荆竹山雷打石进行学习。1927年10月23日,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进入荆竹山,在上井冈山之前,毛泽东站在一块大石头上对工农革命军进行讲话,并宣布了三项纪律:第一,行动听指挥;第二,筹款要归公;第三,不拿老百姓一个红薯。
刘小如老师在雷打石前细致讲解井冈山斗争时期“排头兵的故事”、“雷打石宣纪”等历史事件,让同学们深刻感悟当年红军在艰难困苦面前坚定理想信念,严守纪律规矩,永葆优良作风的革命精神,引导同学们自觉加强党性修养、严守党纪国法,使大家明白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荆竹山雷打石三大纪律颁布地现场教学
2020级动物科学专业(温氏班)的宋凤仪谈到,将“还门板”改为“上门板”,这一字之差却体现出毛泽东同志的思想智慧以及对人民的关爱。事情虽小,却事关民生,牵动大局。我们党自成立以来,就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一脉相承,从“群众利益无小事”到“一枝一叶总关情”,从“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到“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一字一句体现的是我党对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我们党都时刻将人民置于心中,将群众工作落到实处,将人民幸福作为毕生追求!
“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井冈山斗争时期,一大批舍生取义、为国捐躯的先烈倒在了井冈山,通过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和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参观教学,让同学们领会革命先辈们对革命做出的巨大牺牲,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坚定信念,从而感悟初心使命,传承和发扬井冈山的革命精神,让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绽放出新的时代光芒,让信仰之魂永远传承。
7月4日下午,同学们参观了位于茅坪的八角楼革命旧址,追寻“八角楼的灯光”。1927年10月至1929年1月,毛泽东在茅坪期间就在八角楼居住和办公,并在八角楼的灯光下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两篇光辉著作。
2020级动物科学专业(温氏班)的项锡恩走出八角楼感慨道:“在毛泽东同志曾居住过的八角楼,我看着八角天窗上撒下来的微弱光芒,看着桌上陈旧的油灯,脑海中浮现出毛泽东同志在昏暗的灯光下、在潮湿的环境里为中国革命、中国前途命运苦苦思索的画面。八角楼里的灯光不仅照亮了毛主席,也照亮了中国革命。”
八角楼毛泽东旧居现场教学
1928年5月,红四军军部从茅坪迁上井冈山大井村,毛泽东、朱德就在大井居住和办公,多次在这里部署战斗粉碎敌人的会剿。位于茨坪西北面的大井村群山环抱,松竹翠绿,古树成林,溪流潺潺,稻乡阵阵。毛泽东看报时坐过的读书石、观看红军练兵的两棵常青树、红军医院医疗所都位于此。
站在读书石前,2019级动物科学专业(温氏班)的夏俊良思绪难平,他说:“读书石具有警醒作用,毛泽东同志为我们树起一座读书的丰碑。我们当代大学生更应践行饭可以一天不吃,觉可以一天不睡,书不可以一天不读的箴言,努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参观大井朱毛旧居
行程路上,山路蜿蜒曲折,雷蕾同学为大家带来《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映山红》、《十送红军》三首红歌,营造浓厚、轻松的学习氛围;夏俊良和郭昌霖为大家合唱《歌唱祖国》和《灯火里的中国》,为旅程增添一份欢乐。
最后,同学们来到黄洋界旧址群参观学习,1928年8月,国民党湘赣敌军进攻井冈山,红军以不足一个营的兵力,打退了敌人四个团的进攻,保卫了根据地,保卫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对中国革命和红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毛泽东闻讯后,写下了光辉诗篇《西江月.井冈山》,并在这里亲笔题词“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黄洋界旧址群
在黄洋界,同学们走进中国红军第四军营房旧址;走向黄洋界哨口的那架迫击炮和红军战斗过的军事壕沟,遥想当年红军战士拼死战斗的情景,感知“黄洋界上炮声隆”;在纪念碑前品读《西江月.井冈山》,体会毛泽东得知黄洋界“报道敌军宵遁”时的喜悦心情;在观景台远眺黄洋界的满山翠竹、云涛雾浪,感悟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在茨坪朱毛旧居、在黄洋界、在八角楼,同学们静静地走过每一寸红色土地,聆听每一段可歌可泣的革命历程,学习每一个革命英雄的感人故事,感受心灵的震撼,更加深刻的领会了信仰是比生命更重要的坚守。通过革命旧址现场教学,同学们寻访历史足迹,追寻红色印记,走向革命历史“现场”,了解革命历史,学习感人至深的革命故事,从党史中汲取“营养”,坚定信仰信念,传承井冈山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从而点亮信仰之灯。
黄洋界哨口红四军营房旧址
“让信仰点亮人生”,这句短语在团中央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处处可见。在井冈山,信仰不需要刻意寻找,因为它像燎原的星星之火,已经渗透到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个角落、每一个人身上,成为这里无法分割的一部分。为期四天的党史学习教育,已经把“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化为同学们一次次的热血沸腾,一回回的心灵震撼与灵魂洗礼,并成为青年大学生成长中的一团团信仰之火,必将点亮他们未来的人生!
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合影
2020级动物科学专业的郭泺媛说:“这是我第三次来井冈山,但这次井冈山之行带给我全新的体验,我第一次深刻地理解了井冈山斗争与井冈山精神。这里不仅保留着众多的革命旧址遗迹,还流传着感人至深的革命故事,传承着优良的革命传统。在这里,每到一处地方,我都感觉到自己是受教育的,灵魂能够得到洗礼,心灵得到冲击。藏于井冈山中的宝贵精神不是三次就能挖掘出来的,我想我还会来第四次、第五次,甚至更多次。”
黄国胜老师谈到,在井冈山,信仰是无法绕开的话题。学院组织大学生来井冈山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就是要用井冈山的红色资源加强青年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不断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增强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心。让信仰点亮人生,让信仰照耀前进道路,让同学们始终做到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
安娜老师在行程结束后深情地说:“这是我第六次来井冈山学习,但每次都有新的收获和体会。这里的每一条山路、每一条溪流都流传着动人的故事;每一座山、每一棵树、每一株竹,都蕴藏着悲壮的革命史诗;每一处革命遗迹、每一处革命建筑,都烙下了深深的红色印记,承载着厚重的信仰。我相信,每一位同学都能在这次学习培训中掌握知识、锤炼作风、触碰心灵、坚定信仰,并把这份信仰传递下去。”